典故
◇禄山谋反
安禄山(703年-757年),本姓康,名轧荦山,营州柳城(今辽宁朝阳)人。
后来冒用安姓,改名禄山。唐玄宗时,安禄山为节度使。
天宝十四载十一月,安禄山在范阳起兵,以讨杨国忠为名,发动叛乱,挟三镇兵力,直指东都洛阳。太原有报疾驰赶到骊山,当时在骊山华清宫
的唐玄宗不相信安禄山会叛变,但叛变的消息不断传来,玄宗仍半信半疑。(这是「涧小石粗流水响」的写照)
直到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派人传来情报,玄宗大梦初醒。
在唐玄宗本人错误的战略下,安禄山的铁骑军团攻陷东都洛阳,次年正月便在洛阳称大燕皇帝,建元圣武,自称雄武皇帝,以达奚珣为丞相。
同年六月,唐玄宗因急于解除长安之危,又在错误的军事认知下,处斩两位名将封常清与高仙芝,此令震动唐军。(此作为违背了「路须指出前江去」)
尔后唐玄宗急令另一名将领--哥舒翰,统帅唐军东出潼关。
深明唐玄宗战略错误的哥舒翰,计划以拖制变(「风静潮平儘不妨」的做法是对的)。
最后却被唐玄宗认为怯战,因而在无从建言的无奈中,含泪与安禄山决战,果然大败。(应验了「力劳撑驾恐损伤」)
唐朝在边军与地方驻军来不及应变的情势下,安禄山大军压境,进入首都圈。唐玄宗在危急下,率领近卫兵团逃出京城,群龙无首的西京长安因此陷落。
(唐玄宗违背本签的指引,故安禄山谋反成功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