典故
◇子仪封王
郭子仪(697年-781年),又称郭令公,华州郑县(今陕西华县)人,唐代将领。
天宝十四载(755年)安史之乱时,被封为朔方节度使(灵武,在今宁夏灵武西),奉诏讨伐,联合朔方军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,会师常山(河北正定),击败史思明,收复河北。此时郭子仪建议皇帝,北取范阳,直捣叛军虎穴,以减轻潼关之围,但是玄宗不允。此后种下晚唐藩镇割据的局面,亦成为唐朝灭亡之远因。
天宝十五载(756年)与回纥联军平定河曲,次年春天收复河东(今山西永济)、冯翊(今陕西大荔),并进攻潼关,大败崔乾右,唐军死伤过万人。崔乾右退保蒲津。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。
至德二载(757年),奉诏引兵赴凤翔,途中在白渠留运桥(今三原东南)击败李归仁铁骑五千人,五月,与安守忠、李归仁战于清渠(今西安以西)失利,退保武功(今武功西北),九月,随元帅广平王李俶率唐与回纥合兵十五万人,再与安守忠、李归仁交战于香积寺(今长安县西南)之北,回纥兵绕到敌人后方,前后夹击,杀敌六万人,张通儒逃往陕郡,最后收复首都长安(今西安),唐军威仪再度得以重现长安。
其后,唐军乘胜东进,于新店(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)大败严庄、张通儒等十五万人,迫使安庆绪渡黄河,退回相州。东郡洛阳复归。以功加司徒,封代国公。
史思明从范阳率军救安庆绪,双方大战于安阳河(今安阳北)北列阵接战,厮杀难分难解,最后由九个节度使率领,号称六十万人的唐军退溃(邺城之战)。此场战役的主要指挥者宦官鱼朝恩,其并无领导才能,并将战役失败之责归于郭子仪。郭子仪被召还长安,解除兵权,处于闲官。
宝应元年(762年),太原(今太原西南)、绦州(今山西新绦)军兵叛乱,朝廷恐惧,封子仪为汾阳王,出镇绦州。又遭宦官程元振离间,解除兵权。
(本故事重点:能力十足操守又好的郭子仪,遇上玄宗和一些小人,而使功勳大打折扣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