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风水 > 开运化煞

世间恶行终自食其果,阴间报应无一幸免

作者:鑫小爱 发布时间:2024-02-25 04:30:31

本文讨论了因果报应的概念,特别是在传统文化中关于善行与恶行最终会得到相应的结果的信仰。文章分析了人们在阳世所作所为如何影响他们的命运,以及在死后的阴间世界中,这些行为将会受到怎样的审判和惩罚。通过探讨这些主题,本文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,以及人们应承担自己行为后果的观念。

世间恶行终自食其果,阴间报应无一幸免

      近现代有专家明确提出:佛宗讲“因果关系”,道教是吸取佛宗的这一教规后才形成的“恶报”理论。其实不是,这表明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,尤其是对“承、负”观念及“善、恶”这一历史社会现象缺乏细读和研究。

      东方文化有悠久的历史,人们对于上天敬畏之心及尊天法祖、宗祀仪式、神灵信念可直溯至我们国家的远古时代。

      如《尚书·尧典》说:“肆类于造物主(造物主,指商朝以及以前指诸神),禋于六宗(特指各姓老祖先),偏重于群神。”

      喻指信念众神胜于祭拜自身的祖先,若如殷人尊神,率民以事神。均验证了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、文学现象。

      同时在《史记·封禅书》之中说:“自禹(指远古之际,五帝之中的炎帝)兴而修社祀(指团体参与的祭拜豪礼),郊社所从来尚矣(指这一礼仪知识从开始就风靡万分)”。

      书里还提到:汉初,“有着日、月、参、辰、南北方斗、荧惑、超白、岁星、二十八宿、风伯、雨师、四海、九臣、诸布……诸逑之属,百多庙”。

      通过上述足以证明,在道文化以及仙人家谱图中,于汉朝之前也有了众多的诸神、地祗及其道观寺庙。

      道教所说的“善、恶”意识及“报、应”教规,来源于殷时候的“天人合一”观念。当时的人们就坚信天神的意志是不能违的,它既能降福于己,也可降祸于己。只有做到尊天敬祖、行仁行孝;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,才会得到神灵的眷佑。

      春秋季之时的《道德经》之中明确提出:“道者,非以道;仁也,非以德;失者,非以失”。

      所做的事,合乎“道”,便会有“好”的收益。反过来,所失的不符合“道”,就一定会得到“不太好”的收益,这一“善、恶”之报,就同如影随行一样。

      由于“三千大道”都是没有贵贱之分的,亲疏远近的,完全是由自己所做、所想而至的。“天道无亲,常和良善”(第七十九章)。这一种恶报是甚速的,而且还是丝毫不爽的。“其才好还”(第三十章)。

      到西汉时,著名儒学家董仲舒又融合“阴阳五行”理论与“天人合一”观念,造就了“天人感应”理论。

      天人感应,也就是说新天地与人及其天地万物全是相感互通的,坚信人所做可以跟诸神相感、相对应,并指出吉凶预测直到历史时间交替均有变数,这一种磁感应,如同经常说的种豆得豆、种瓜得瓜那般。

      道教早期经典《太平经》中所说的“奉天省法战”、“切合人体阴阳”及其长命广嗣、看病健康养生、灾异吉祥、善与恶恶报等“承负”观念,便是为此表明“善与恶”和“恶报”这一传统教规的诠释和发微。

      如说:“承者乃谓先祖本承天心前行,小失之却不自知,用日积久,欢聚为主,令后代反可怜蒙其过谪,连传被灾……负者,乃先祖惜败又生者”。

      指的是,先人的过错由后代可怜来承受过责,也即父债子偿,先祖惹事,后代殃及。如果你想要身心健康、长命与幸福,该经从此强调:“欲得长命者,本当保知自尊自爱自好自亲,为此自繁,乃可无凶害也”。

      有关《感应篇》里的教规观念,在晋代著名道士职业葛洪的着述中,多的是述论且立意深远。

      如《抱朴子》上说:“览诸道戒,莫不云贪求寿元者,必欲立善积功,慈心于物,恕己及人,仁逮虫类,乐人之吉,愍人之苦,赒人之急,抢救之穷,不用手伤生,口不劝祸,见人了之得如己之得,见人了之失如己之失。不由自主贵,不由自主誉,羡慕嫉妒胜己,不佞谄阴贼。这般故有心善,受福于天,所做变成,求仙可冀也”。

      《太上感应篇》,是使人们淡泊名利,满足抱朴,免生是是非非和争夺。觉得“罪莫大于可欲,祸莫大于不满足,咎莫大于欲得”。为此明确提出“百行孝为先,万恶淫为首”的信条。规定大家,静座平常心是道,闲谈莫论人非。为人处事,会贵有“良好的心态、菩提心”。要广行善举,勿以善小无利而不为,也勿以恶小高质量而为之。明晓“小善不积,无以成德盛;小恶不仅,终究会成实错”这个道理。

      故道祖说:“吉人,语善、视善、扬善,一日有三善,三年天必降之福;坏人,语恶、视恶、行恶,一日有三恶,三年天必降之祸”。

      道教会有这样的一幅对联来对比“善与恶”和“因果关系”:阳世汉贼,忍心害理皆由己;阴间恶报,自古以来放过谁。

      积德就犹如“春园之草,看不到其增,日有一定的增”;行恶则如“打磨之石,看不到其损,日有一定的亏”。因而,鸿钧老祖劝诫说:“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”。这一“善”与“恶”、“因”与“果”,就犹如种西瓜能长瓜,种豆能长豆一样。

      “感”与“应”的意思就是:如心里想去扬善,虽然没有去干,贵神已经有了磁感应;或心里想缺德事,虽然没有去干,但凶煞可能就磁感应而起了,这便是“善与恶之报,如影随行”。真可谓是,一念之差,并不是人间天堂就是炼狱啊。

      《感应篇》中道家的“天人合一”、“承负”、“善与恶”、“因果轮回”教规,一脉相承,广播节目中华,深深决定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、价值观念生死观。既鼓励后代又警告往者,该书可以说“善书之首,经中珍宝”。

      据记载:宋真宗赐银上百万,命工刊行(指包装印刷《太上感应篇》),以后尽展于世间。明世宗亦作序授予。清顺治皇帝又多次拨银刊印,并颁赐臣子,诏命天底下,让人人借鉴。

      《太上感应篇》,其主题思想是太上(指鸿钧老祖)观点开示,渡化十方、普济群生;叫你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。不仅道教徒奉之、至公,视若珍宝,各代儒、佛大伙儿也很多以《感应篇》作为善与恶恶报,修身养性为人处事之宝物而进行普遍注释和传扬。

全部测试

友情链接:

版权信息:
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闽B2-20230825 | 网站地图

网站备案号:闽ICP备2023007574号-2 闽公网安备 35021102001887号

copyright © 2022-2052 www.ixinqiu.com 爱鑫球星座网版权所有

法律声明:如有侵权,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。

举报网址:http://wenzhou.zjjubao.com/report

举报电话:0577-67008205

举报邮箱:1067109371@qq.com